水敏性城市设计 · 让城市不再有涝灾

保障网
2015-06-18 16:17:13
景观都市主义将城市理解为一个生态体系,提倡通过生态整体的规划和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引入景观化的城市,使人们获得健康、美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环境。
“水敏性城市设计”就可看做景观都市主义影响下的景观设计思想和方式之一。而目前被极力提倡的“雨水花园”、“海绵城市”,也可看做是“水敏性城市设计”思想影响下所产生的城市设计理念。
水敏性城市设计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了解“水敏性城市设计”
什么是“水敏性城市设计”
国际水协会给它的定义为:
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水敏性城市设计)是城市设计与城市水循环的管理、保护和保存的结合,从而确保了城市水循环管理能够尊重自然水循环和生态过程。
在国际上,其他与WSUD类似的概念包括英国的“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UDS)、美国的“低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以及新加坡的“活跃、美丽、洁净水项目”(Active Beautiful and Clean Waters Programe,ABC)、中国的“海绵城市”设计思想等。WSUD理念则更全面地包含了众多可持续水管理与城市设计中的交互式因素,因此更有效地融合了未被传统水系统设计包含的种种考量,并更容易抓住当前水管理改善诉求产生的各种契机。放眼全球,水敏型城市的愿景、WSUD实践的种种成果已逐步成为定义城市尺度规划策略的主旋律。
水敏城市设计基本原则
提高地面可渗透性;
保持水体流动性;
保持水体溶解氧含量;
降低水体溶解态溶解物;
降低水体不溶物负荷;
建立稳定生态系统
水敏城市设计思路
雨水收集;
雨水净化处理;
雨水储存再利用
水敏城市设计具体措施
不透水河道改为透水性自然河道;
设置雨水集水箱;
建造涵水景观;
建筑物顶部种植植物
水敏城市设计的价值
水文平衡:通过储存、渗透和蒸发的自然过程,达到自然水文的平衡;
修复水系:恢复和增加城市的水系
水敏性城市设计打造“生态型”景观
对“城市景观”的生态理解
城市景观需具功能性作用
“城市景观,是在区域及全球生态系统中,由“自然”与“人力”在不同的相对关系中相互作用的产物。空间,是公共领域中,公共设施的基本特征。然而,在提供空间的舒适性之外,城市景观更需具有功能性作用。
现代城市景观的新价值:“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抓住了诸如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微气候的影响、促进碳沉降,及城市食物生产的潜在用途等问题的关键,也正因如此,在传统之外,我们对现代开放空间和景观特征的新“价值”的认知和判断需建立在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的理解之上。
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再也不能简单依赖于对公共空间传统“价值”和单纯景观特征的理解来决定。新的设计需基于对生态系统的“生态机能”的深层理解。也只有了解需要保护的价值同时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并整合两方面思考后,才能确定设计目标的优先次序,进而真正实现生态型景观。结合合理的未来应用、社交与娱乐、特征性及等级梯度,项目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生态基底、地域背景成为发展街道景观、公共开放空间及私人开放空间的整合策略的驱动力。”
雨水特性与水敏型生态景观
“雨水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以面源的方式生成地表径流,因此十分适宜以分散的方式在城市中建造生态景观,实现多重积极效应。如净化城市雨水,保护并增强自然受纳水体环境的生态完整性,把雨水作为城市替代水源的管理模式且有助于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水敏型生态景观的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减少城市内涝,形成城市内的生态多样性走廊,固碳并洁净空气。
不仅如此,一个更佳的都市绿色植被景观和更为清洁的都市河道还将潜移默化地增强公众的心理健康并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Bishan-Ang Mo Kio Park
项目概况
基本概述
项目名称: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Bishan-Ang Mo Kio Park
设计公司:德国戴水道景观设计公司 Atelier Dreiseitl
项目委托:新加坡公共事务局和公园委员会
项目面积:52 公顷 (改造前),62 公顷(改造后)
设计时间:2007—2010年
建成时间:2012年
项目费用:€4500万
所获奖项:2012新加坡游憩场地设计奖,2012世界建筑节年度景观设计项目奖 WAF 2012, Excellence on the Waterfront 2012, President's Design Award 2012
成果展示
一个自然生态拥抱现代都市的健康乐园。













项目解读
|背景|
Back Ground
改天然河道为排水渠
作为海岛城市,新加坡没有天然的地下蓄水层和广阔的土地。尽管这个岛国处于热带地区、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约2400mm,伦敦600mm),但是用来收集和储存雨水的土地特别有限。
1970年,新加坡开始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系统转变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以便更有效地排放雨水和防止洪涝灾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冷河被改为混凝土河道。这种硬质的工程技术一直为这个服务。
而直到,新技术和新知识证明:只有采用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解决城市水环境遇到的多方面挑战和需求。(3)
新的变革:ABC计划
新加坡从2006年开始推出“ABC计划”——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Active Beautiful and Clean Waters Programe,ABC),除了改造的水体排放功能和供水到美丽、干净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还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空间。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水敏城市设计方法(也被称为ABC在新加坡水域设计的亮点)来管理可持续雨水的应用。作为一项长期的举措,截止2030年,将有超过100多个项目被确立阶段性实施,与已经竣工完成的20个项目一道,拉近了人与水的距离。

▲ABC水域项目范围。红点为ABC计划项目位置;大红点为碧山公园加冷河。
▼流域示意图


ABC“全民共享水资源”计划,将沟渠和水道改造成美丽的滨水环境,鼓励社区也加入保持水道清洁的工作,通过创建近水的社区空间,鼓励人们爱惜水源,保持水源清洁,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花园。
ABC计划的目标
将原有运河、排水渠和湖泊改造成明快流动、赏心悦目、清澈的溪流、小河和湖;
市民可以在清澈的水边嬉戏、玩耍,充分利用水的自然特质;
连续流畅的蓝色水域和绿色种植带互相交织,与城市建筑融合在一起;
软景绿坡的自然河流;
建立动植物群落栖息场所;
增加生态多样性;
创造与河流嬉戏玩耍的互动体验感;
将人们带到自然野生生态环境中,亲近自然 。

|项目|
Project
碧山宏茂桥公园是ABC方案下的旗舰项目之一,由于公园需要翻新,公园旁边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需要升级来满足由于城市化发展而增加的雨水径流的排放, 因此这些计划被综合在一起,进行此项重建工程。
设计师们在一起严格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方法,不仅满足了河流的排水功能,也巧妙地把河流和公园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城市恢复了生物多样性,并为社区创造了开放的休闲空间。(3)
▼项目位置

▼改造前

▼改造后

▼平面图示


运河改造
公园原本的混凝土水渠防景观功能较弱,且防洪功能有限,每当雨季河水湍急时,洪灾的危险很大。加冷河水渠的改造是本项目的亮点。2.7km的加冷河从笔直僵硬的混凝土河道被改造成3.2km的蜿蜒自然河道。
加冷河的修复,展示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这样一种公园-河道景观的复兴带来了公园周边区域环境的优化、增强了社区的联结,公园内部的整体循环系统得以提升。
德国戴水道设计公司合伙人,德国巴府州建筑师协会注册景观设计师说:“在正常天气下,这些软质河岸可以提供人们放风筝、跑步和交友等娱乐活动的开放空间。在一场倾盆大雨过后,靠近河流的公园土地可兼作输送通道,将水排到下游。新改造河道的基准线与蜿蜒的河床相结合,创造了各种流水模式,这是天然河流系统的特点,创造了生物多样性及自然的各种生境。在城市设计中,向自然学习,如何将公共空间设计成多功能的场所是公共空间有效设计的关键。”(3)
项目改造图示
▼改造预想示意图

▼改造前的混凝土排水渠

项目将2.7km长的线条笔直僵硬、冷冰冰的混凝土排水沟改建成长3.2km的弯曲、自然式河流,蜿蜒穿过公园。
▼改造后的自然河道

▼改造前后效果对比图

▼防洪效果实景

生态工法:土木工程理论与植物和天然材料的结合
加冷河的河道改造是个在热带地区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术的组合)来巩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
▼工程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