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创与乡村的碰撞 庾村1932告诉你!

  一方面是城市粽地改造的文化创意园随时面临城市发展规划被拆的风险;一方面是乡村后工业时代的荒废待兴;文创与乡村碰撞未尝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方法。然而乡村文创到底怎么玩?庾村1932告诉你!

  这座包含了文化展示、艺术公园、乡村教育培训、餐饮配套、艺术酒店等在内的特色文化市集,将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者、商家、文化学者、农品经销商,不同的人群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情感、物产和交流方式。

  莫干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中国前外交部长黄郛隐居并尝试乡村改造的故地。市集中的十一座建筑,大多是当年黄郛在此兴办蚕种场的遗留下的废旧厂房。近年来,由台湾文创团队精英开办的清境公司开始着手对这里进行新的改造建设。在不到一年时间中,一座以乡村再造为梦想的文化市集就这样诞生了。这不仅是一座将包含艺文展览中心、特色农贸市集、主题餐饮酒店等多种业态的创意集市,也是拥有众多风景、天然美食、风情万种的小镇。

  “一看到蚕种场的沿廊,就被它吸引了。”两年前,由台湾远赴大陆的清境团队,带着乡村建设和社区改造的梦想偶然间邂逅了莫干山庾村蚕种场。这座1936年建造的蚕种场园区可以说是乡村文化事业的一个缩影,单凭这点就足够吸引这班创意人在这里发挥热情。

  于是,一座以乡村再造为梦想的文化市集就这样诞生了。在设计师和工人们的手上,昔日的蚕种场一步步蜕变成今日的文化型集镇。他们在这里用方正的石材砌起围墙,用山间的绿竹扎起凉棚,用河滩的石子铺设路面。旧的建筑和格局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加以修补和美化。

  园区内有精致优雅的咖啡厅,有工业复古的自行车主题餐厅,后山有充满艺术气息和设计感的青年旅舍,还有造型独特的窑烤面包……整个文创园区总共包含了艺文展览中心、特色农贸市场、主题餐饮酒店等多种业态,而这样的创意市集将逐渐成为推进城乡互动发展的乡村枢纽,让来自城乡的不同人群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情感、物产和交流方式。

  终改建完成之后的庾村文创园,将成为对接沪杭两大城市的城乡互动圈中重要的乡村支点,承载着展示乡村产业、联动城乡发展与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文化提升的要务。

  【莫干山庾村文化市集蚕种场】

  ▼

  通过对废弃的场地的再利用,活化空间,

  建造的“竹棚”,将零散的室外空间提升融合,

  采用了当地盛产的竹子,

  民间简单实效的建造方式。

  【古井花园桑茧花园】

  ▼

  当地材料+乡土植物,

  利用原有地形打造的生态自然景观。

  【萱草书屋】

  ▼

  书籍全部来自热心人士捐助,

  这间乡村书屋,有爱与热情。

  人们在这里分享知识与收获,

  分享城市与乡村的一切。

  【茧咖啡】

  ▼

  在醇正的咖啡里品尝时间的流浪,

  这里有我们不曾遇见的生活。

  【茧舍】

  ▼

  八位设计师共同设计的青年旅舍,

  十三间房间风格各异。

  从民国时期的蚕种场,

  到文艺波普风格的设计师客栈。

  【窑烧面包坊】

  ▼

  面包小屋,户外柴窑,

  本地新鲜作物搭配天然酵母,

  面包焦香微脆,木头清香。

  随季节变化创新精品,纯正乡村美味。

  【蚕宝宝乐园】

  ▼

  莫干山自然生态全手作乐园,

  选用老旧工厂的材料,

  由当地木匠纯手工打造而成。

  孩子们在这里亲身体验奇幻之旅。

  【DO渡】

  ▼

  展现当代匠人精神与态度,

  发掘创意背后的历程,

  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理念,

  以及跨界合作的创意多样性概念。

  【自行車出租】

  ▼

  【发芽的茶屋】

  ▼

  两个来自上海的城市姑娘,

  把乡愁放进了这座大山。

  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讲述黄茶的故事。

  【亦素】

  ▼

  这里出售的原创设计服装,

  不仅是单纯的衣服,

  而是一种享受生活、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

  【铺地细节设计】

  ▼

  【原舍·朱胜萱】

  ▼

  原来是乡间小学堂,

  改造变成连排烟灰色民宿,

  背靠茶园梯田,静卧群山之中,

  竹林是民宿群的铺盖。

  老木为梁,老物为潢,质朴,少堆砌。

  但质朴并不意味不精致。

  “无设计”的背后,

  是无数次实验后,混凝土材质呈现的特殊质感;

  是精心挑选过的窗户位置,

  是去当地精心淘选的老家具……

  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才能看到:

  【你的门前有一座山】

  原舍一期「望山」营业中,

  二期「依田」、三期「怀谷」,正在建设中。

  【后记·未来发展】

  ▼

  在设计师们的规划里,这里还会逐渐打造出山脚的主题书吧、特色农品交易市集、艺术文化展厅、创意办公园地、纪念黄郛的艺术公园。城乡互动研究中心实体论坛也会坐落于此,定期开展活动,吸引各地的有志之士,共同讨论、研究、探索,推动乡村生活、产业与文化的持续多元再生。

  这里的时间将定格在那个曾经熙熙攘攘又充满希望的1930年代,有人情温度的老式建筑、大街小巷充满异国文化碰撞的海报与店招、窈窕旖旎的旗袍与绢扇、充满生活的智慧又让人忍俊不禁的标语广告……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激情的地方,无可无不可的自由空间,人们居住、交易、休闲、娱乐。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是远道而来的外乡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和生活。


  这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用一种新的视角和方向,为乡村寻找适于当代发展的出路。给乡村的人们一个留下的理由,为城市的人们提供新的去处。在青山脚下乡野之间,恢复记忆中的日月交更、秋收春种,农居四时的纯粹、平静与满足。

  -End-


相关工具
相关推荐

分享至

2025-04-28 02:59:20 3.138.12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