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家居与智能家居大热 条件不足未来堪忧?
香香
2017-07-31 09:46:422017广州建博会已经落幕,但是其热度持续高涨,全屋定制、智能家居、互联网家装等领域异常活跃,木门、集成吊顶、实木家具等品类也频繁出现在观众视界。那么,这些词汇为何这么火热?其背后都隐藏了哪些趋势和危机?
定制家居:行业风口人人追逐,条件不足未来堪忧
根据相关调查,定制家居企业的数量占整个广州建博会全场60%,几乎所有的家具制造企业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千万亿容量的庞大市场。经过小编走访观察,玛格全屋定制2017上半年增长57.8%、新标家居前两季度平均增幅40%、厨柜预计上半年增长35%-40%、丽博橱柜上半年增长35%……如此诱人的数据难免会引起所有家具企业的躁动,但事实上大部分定制企业并不具备定制的条件。
维意定制副总裁林文彬在泛家装论坛谈到定制家居的高门槛,“全屋定制必须具备五个要素:产品品类是否齐全、服务理念是否跟得上、交付能力是否具备、工业智造是否能满足柔性生产、O2O引流系统是否完善。”五大要素是全屋定制企业准入门槛。如果不是全屋定制,那么后者的四大要素也缺一不可。然而反观建博会上的全屋定制企业,真正能满足这五大要素的屈指可数。那么,大家一拥而上、热衷于走捷径、过分追逐的现象势必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家具企业为了尽快满足以上五要素抢占定制家居市场份额,不惜耗巨资引入国外智能生产线,摇身一变“工业4.0”。其实这些都是基于“洋装备”的条件,比如德国豪迈生产设备,或者是美国甲骨文ERP系统,再或者是德国海蒂诗、奥地利百隆等高端五金连接件。据统计,我国消费了全球数控机床的一半,而且80%以上的高端数控机床都是从欧美日韩进口,研发设备和软件更是“洋品牌”的天下。毫无疑问,这个现象会加大“空心”化的步伐,导致中具制造业永远都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另外不难发现,热过头的定制家居领域已经开始出现鱼目混珠、损害消费者利益与行业声誉的现象。常见的就是打着“定制”招牌的厂家,所谓的量身定制基本上就是满足户型的尺寸而已,而且采用的模块化设计软件只能生成与实际效果差异很大的效果图,再加上“横平竖直”的柜体组合毫无设计概念,同质化非常严重。也就是说,除了板材环保品质与五金连接质量外,消费者购买的就是一些不同规格的柜体,这和成品家具相比反而是行业的倒退。
智能家居:泛家居企业争先抢滩,伪智能家具大行其道
本次广州建博会的噱头莫过于智能家居的声势,智能门锁、智能窗帘、移动应用、智能家电、语音交互等等各形各色的智能家居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但从表面上看,不难发现智能家居是一个巨大的风口,整个泛家居领域都开始介入智能家居市场,家电厂商从智能家电入口、安防厂商从智能锁切入、传统建材厂商从家装布局、物联网硬件企业以智能单品进入市场,等等现象让人感觉就是智能家居的红利期已经到来。然而,经过深入研究和调查后,发现智能家居的发展并不乐观。
虽然很多机构预测,中国或将在2020年前成为亚洲的智能家居市场,并且在2018年将达到1800亿元,但是,伪智能产品大行其道,标准化难以实现统一,质量和价格等问题,无不制约着这个渗透率本来就不到1%的产业发展。
经过展会观察,小编发现在展会现场摆设的智能家具都是为了智能而智能化。比如为智能门锁添加wifi功能,其意义到底体现在哪里?再比如智能空调,仅仅是在传统空调的基础上添加了智能模块,只不过是实现了智能手机的远程操控和非常基础的语音操控功能。这难道就是智能家居吗?它对消费者的生活有哪些改善?似乎是一些可有可无的鸡肋功能。但令小编意料之外的是,这些以智能为噱头的产品竟然能捕获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也许正是看中这一点,伪智能才会在行业内大行其道。
不得不谈智能家居另一个发展歧途——标准化不统一。在该领域火药味重的当属家电板块,传统家电厂商如海尔、美的、格力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智能化的转型,但是他们都是各自为战,每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谁都不愿意妥协。如此,便会导致家庭里的智能家居无法产生互通互联,智能的意义荡然无存。除此之外,质量和价格等问题也是发展的痛点,60、70年代的用户对智能家具不感兴趣,80、90年代的消费者又没有经济能力,如此尴尬的定位让智能家居的落地变得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