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是谁改变了中国人的家居生活方式?
小丹子
2018-02-05 11:18:06我姐姐的一次失败相亲经历也与宜家有关。才见了一次面的男人,第二次再见就拉她去宜家帮着选家具。逛了小腿酸痛,对方说“我们就在宜家吃点吧。”
IKEA四个字母,不知道何时起,已经承载了中国年轻人生活的大多数场景。这些场景里有对未来家庭的想象,有对独居生活的底线,也有关系待定的男女们的一次次交锋。
上个月底,宜家创始人以91岁高龄去世。不少中国人都为此而略感悲伤。这与宜家在中国长期的“软植入”是分不开的。尽管大多数人可能连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的名字都记不住,却并不妨碍我们享用仅售1元的脆皮冰淇淋。宜家把成本压到了,却也将设计赋予每一件产品。这种保质控本的能力,让即使是底层的消费者也能拥有美观的家居,是一种无需质疑的伟大。
作为宜家在世界上的消费市场,2016年宜家在中国的销售额超过125亿元,年客流量接近1亿人次。可以说对中国人的家居生活方式有着既广泛又绵长的辐射。
在这一点上,能与宜家比肩的品牌,唯有无印良品。无印良品的第三任社长松井忠也曾公开表示,他们认可的全球竞争对手就是宜家,优衣库则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上世纪80年代,日本陷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经济低迷。在这样的时局下,消费者渴望能够在市面上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无印良品抓住了当时消费者的心理,以“有理由的便宜”为基本理念,做和百货店同样的品质产品,价格却只卖70%。价格低廉的前提下,无印良品的包装、品牌就十分简单。用产品本身说话,而不靠品牌包装,无印良品本身就是“无品牌”概念的诠释。从开始的铅笔、笔记本、食品逐渐扩展到厨房用具、房屋建筑等领域,无印良品的产品种类已经达到7000多种,其产品始终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
自2005年七月进军中国以来,无印良品在中国已经有200多家家门店,基本覆盖中国全国,超日本本土店面数量一倍。2018年1月中旬,集酒店、餐厅、零售于一体的无印良品全球酒店正式开业,地点选在了中国深圳。像无印良品这种在全球开设连锁店的企业,“在哪里开店”是其成功的关键。把赌注压在中国市场,可见中国消费者对该品牌一直有着较好的呼应。
无印良品曾在全球消费者市场做过许多调查,问年轻人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品牌。中国的年轻人有两个回答是主流的:一是无印良品是日本品牌,感到很放心;二是无印良品的商业模式,能够在一家店内购买生活中所需的大部分商品。
在的中国,我们能看到很多从“无品牌”概念出发的品牌商,不管是网易严选还是名创优品,它们或学习或模仿着无印良品的模式和思路,为自己占领一片市场。
实际上,真正撼动中国人家居生活方式的品牌并不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一共发生了三次消费升级。初次消费结构升级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粮食的消费逐渐下降,转而对轻工业产品的需求逐渐上升。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则出现在上世纪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国人爱上了“老三件”和“新三件”,前者以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代表了中国的温饱时期,后者以冰箱、彩电、洗衣机将大中华拉入了小康社会。现在,中国人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正在上演。教育、娱乐、文化等相关产业都在飞速地增长和运行。与家相关的住宅、房产更是尤其突出。
2014年,中国出现了个原创家居工厂直造电商平台——造作。造是制造,作是作品;造作即制造作品。创始人舒为瞄准80后、90后这个群体,希望借助世界设计与中国制造并行的模式,为中国当代的年轻人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理念之下,造作与27个的近百位设计大师签约,打造品质精细、价格适中的家具家居产品。造作的思路很清晰,它们将客户群体定位于——新中产阶级。这样的品牌定位也许在影响力方面,无法如宜家和无印良品那般具有普及性。但造作的出现,无疑给中居带来一抹新的色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晓,家具还可以这样设计?
另一方面,小米、华为、海尔等都在不遗余力地构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2014年以来,中国智能家居已经进入爆发期,各大企业纷纷布局。过去一年,苹果、亚马逊等国外实力企业也投入了智能家居产品的生产推广中。家居智能化已经是不可忽视的未来趋势。问题的核心在于,是否有企业能够突破短期盈利的视角,站在为中国人打造智能家庭的角度,真正地改变中庭生活方式?
无论是从风格、设计方面对中国消费者审美趋势的引领,还是在科技、智能方面对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的颠覆,我们相信,终有能够站在一间国牌实体店内,完成对家的所有设想。(来源:新浪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