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收入证明怎么写?买房收入证明范本及相关知识
小堡
2016-07-27 16:09:43买房收入证明应该怎么写?我们在填写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避免什么?两个人共同购房,收入证明应该怎么写,要几张?装饰小编来为你解答关于买房收入证明的知识。
致XX银行:
兹证明 XXX 先生是我单位职工。
职务为 XXXX
工作性质为 (正式制)。
身份证号码为:XXXXXXXXXXX
其平均月收入为人民币(大写)XXXXXXXXX(¥XXXXXXXX元)
年收入为人民币XXXXXXXX(¥XXXXXX元)
填表人签字: 证明单位(盖公章)
日期: 年 月 日
————————————————————————————
单位联系电话: XXXXXX
单位名称:XXXXXXX
单位办公地址:XXXXXXXXXXX
本单位承诺该职工的收入证明真实。
提醒:收入基本上没有不虚开的,别太夸张就好。
如果你开的太高了,银行肯定是要调查的。调查你的工资的个税就可以知道你的收入证明是真的是假的!
二手房贷款收入证明怎么写?
银行判断申请人购房能力的主要依据是申请人的收入规模,对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的人要提供收入证明,以证明购房人的实际购买能力。申请人提供的收入证明越大,说明申请人的购买能力越强。我国现有住房按揭贷款政策规定的条件之一是居民的月还款额不能超过居民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要求个人收入证明资料应包括借款人的职业、职务、工作年限及收入情况(包括能证明收入的工资表、提供的纳税资料)等,但目前多数借款人开具的收入证明只有月收入金额和单位印章,印章要盖的,私章也行。
另外并不需要雇佣合同书
房贷收入证明格式
收入证明书
兴业银行**分行:
现有 身份证件号码:
在我单位 部门任职(职务为: ),
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月平均收入为:人民币 元正(大写),
上述情况若与事实不符,本单位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盖章)
通讯地址:
联系人:
电 话:
年 月 日
商业贷款写两人名字要几份收入证明咨询法律建议
举例:
和我男朋友打算买房,选择商业贷款,首付这几天就要交,接下来就要办贷款了,我们打算合同写两人名字,但我现在处于待业,没办法开收入证明,去银行贷款时只开男朋友的收入证明可以吗???如果把他的工资写高点,还需要我提供收入证明吗?还有我们还没有结婚,去银行时是不是还要提供单身证明这些啊?
解决方案:
房子两个名字,就是共有财产,银行按揭当然是两个人的行为,都要提供收入证明,跟你男朋友工资高低无关。单身证明要滴,
至于你的收入证明,这个很好办的,售楼部的售楼员都会教你怎么做。 (随便在个单位盖个章(个体副食店的章子都可以,要公章),留一个你熟悉的座机电话作为单位电话,银行电话过去,接电话的人能说去有你这个人在这边上班就ok了,银行电话你的时候你要能详细的说出单位的名称,地址,你的岗位和工资,贷款的金额,就可以了)
结婚了就更要两个人的收入证明,除非是待业的情况,可以不用提交收入证明,
但是只有一个人有收入证明的话,银行审批会困难一点,有两个人的收入证明就入容易一些。
不可低估虚假收入证明
在真正的买房过程中,有多少人开的收入证明是真实的呢?如果您买过商品房,您提供给开发商的收入证明是否完全真实呢?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曾通过新浪网进行了相关调查,一共有2800多人参与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真实的只有33%,也就是三分之一。即实际上大多数人开的收入证明都是不真实的,这个数字可以说出乎意料。
也就是说,在买房贷款的时候,很多人提供的收入证明可能是低于自己的收入,或者高于自己的收入,为什么不开真实的收入证明呢?我们来看,您没有提供真实收入证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采取从低到高原因排列的,我没有单位,不知道怎么开,占到了12%。找自己的单位开太麻烦,占到了15%。找别人办省事,收入是个人隐私不愿意实话实说,这个比例突然上升,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单位不给开,真实收入低于贷款要求占到了36%,。
归纳总结一下实际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省事,找个地方开,符合银行要求就行了。还有一种,估计是他的真实收入超过了他要开出的证明,但是单位又开不出这么高的证明,所以他就找别人开。而多的一种情况是,单位不给开真实收入证明,真实收入低于贷款要求,所以就找别人来开一个假收入证明,以证明自己有这样的收入能力来进行还款。
看涨心理支撑冒风险
如果真实收入低于贷款要求,为什么还要买房子呢?调查结果表明:担心房价涨更买不起,占到了位52%,超过了半数。先买再说,都这么干,占到22%。相信自己以后的事业发展,占到了20%。
把原因统一分析一下,可以说就是一个心态,看涨。不光是看房价涨,房价涨,将来收入跟不上的话,可能买房更难。还有一个看自己涨,将来自己的工资收入更高,充满自信,觉得将来有能力还贷。
如果真实收入低于贷款要求,你会担心自己的贷款能力吗?《东方时空》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调查,调查结果为:不担心的占到了52%,担心的占到43%,说不清的占到5%,那就是绝大多数还是不担心的。不担心应该是源于对于风险的模糊,对于风险没有明确的预期。